您当前的位置 : 沈阳网> 新闻中心> 文体

“奉天皮影”传承人春节忙演《白蛇传》

皮影“白娘子”陪您过大年

来源:沈阳网 2025-01-27 06:05

扫码观看

相关视频


一个光圈,一块幕布,她嘴里念着戏曲的对白,手里操控着一个个皮影人,在光与影的摇曳中《白蛇传》的故事便呈现在观众眼前……今年是陈雪月接过皮影手艺的第26个年头。作为“奉天皮影”第六代传承人,陈雪月一直忙碌在皮影文化传承的路上。

今年是蛇年,皮影戏《白蛇传》自然是备受欢迎,陈雪月依旧会是在去哈尔滨等地的演出中辞旧迎新。在演出的间隙她也不忘给沈阳日报的读者朋友们录视频拜年,她坦言,在传承“奉天皮影”的过程中,是沈阳这座城市和沈阳人民给了她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接皮影  只为心里的“白娘子”

“奉天皮影”,又称“沈阳皮影”,是皮影戏在辽宁地区的重要分支,起源于明代,到清代逐渐形成了以奉天(今沈阳)为中心的皮影戏流派。“奉天皮影”造型别致、色彩艳丽、表演生动,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

直到现在,陈雪月时不时还回想起姥爷临终前的一句话:“你愿意不愿意继承我的皮影事业?”而为了这句承诺,陈雪月这20多年来只干了一件事——传承“奉天皮影”。

陈雪月,1981年出生于沈阳,自幼跟随姥爷学习奉天皮影,后跟随师父遍访全国各地名师,抢救民间濒临消失的各地皮影,现有特色藏品300余件。几十年来,她还创新制作了富有沈阳特色的皮影作品3000余件。

“从我记事起,姥爷的工作室里总是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皮影,那些小人儿在灯光的映照下活灵活现,仿佛能自己动起来。”陈雪月回忆起姥爷,眼泪夺眶而出。“姥爷不仅教会了我雕刻皮影的基本技巧,更重要的是,他让我感受到了皮影艺术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陈雪月说,有一次,姥爷雕刻了一个“白娘子”的皮影,那细腻的线条、生动的表情,让年幼的陈雪月惊叹不已。从那时起,她就暗暗下决心要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雕皮影  要做非遗的“穆桂英”

在“奉天皮影”工作室墙上有百余幅皮影作品《贵妃赏月》《嫦娥奔月》《白蛇传》《八仙过海》等,就像是一张张经典的老照片,在无声地诉说着沈阳皮影的故事。

《八仙过海》图,是陈雪月在多年前用了4张驴皮,挑选其中最坚硬的部位,耗时1年零4个月精心制作的,每个人物的身上没有一处拼接。

外行人看不出皮影的门道,实际上,制作一张皮影很难,从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到上色、缀结,每一项都是“技术活”。

懂行的人不多,但并不影响陈雪月坚持创作。

陈雪月的作品继承了祖辈传下来的灵魂,人物的表情、服饰的细节、色彩的搭配,万字雕、雪花雕、毛笔丝……每一刀都是她与传统艺术的时空对话。

皮影雕刻最能体现皮影技艺的繁杂多变。雪花雕和毛笔丝是她皮影雕刻中的绝活,需要顺着皮质的生长纹路,极为细致地刻画,一旦中途断刀,整张皮影全部作废。陈雪月手上的工艺之深,是可把坚硬的皮质,雕刻成如同一根牛羊毛发的程度,即便是入行几十年的前辈,也为此惊叹不已。

被陈雪月珍藏的,还有一幅自己在20岁时创作的《穆桂英挂帅》图,刻了近万刀。她觉得自己有些方面很像穆桂英,不怕苦、不服输,“没有一身硬骨头,玩不了皮影。”看着满墙的作品,陈雪月不禁感慨。

传皮影    《白蛇传》里共团圆

“仅靠一双手,舞动百万兵。”

演出拉开大幕,这位80后“守艺”人,正在书写新的非遗故事。

2010年,陈雪月受邀参加戛纳电影节开幕式,现场表演了皮影戏《白蛇传》,她的精湛技艺赢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高度好评。这次经历也让她更加坚定了传承“沈阳皮影”艺术的信念。

比手艺更难的是“守艺”。为了培养更多的皮影艺术人才,陈雪月热心教学与传承,开设了自己的皮影工作室,不仅免费教授孩子们学习皮影雕刻和表演技巧,还积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交流。

古老的民间艺术如何焕发生机?陈雪月一直在努力。

在社区举办公益表演,听说是皮影戏,孩子好奇、老人怀旧,每次都能吸引很多人。陈雪月把皮影的制作、皮影戏以公益课程的形式带到了学校和图书馆,还成立了个人皮影艺术馆,馆藏不同年代的皮影藏品逾300件。无论时代变迁,陈雪月始终怀揣着祖辈嘱托,以年轻之力竭力挽救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这是一种传承,更是对匠人之心的坚持。

选择皮影,陈雪月放弃了太多的东西,但也收获了自己独特而美丽的人生。

蛇年将至,陈雪月说,她会继续传承“奉天皮影”,同时也会演出《白蛇传》这样的经典剧目,通过这样的演出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皮影文化。同时,也感谢所有支持皮影文化传承的人们,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顺遂,阖家幸福。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盖云飞/文  主任记者 李浩/摄


编辑:xw09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沈阳网官方微信(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