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沈阳网> 新闻中心> 沈阳> 沈报早读

锚定高质量发展 创新沈阳向新向强

来源:沈阳网 2024-09-30 06:19

辽宁辽河实验室科研人员进行液压人形机器人技术攻关。

沈阳机床的通用五坐标加工中心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沈阳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创业吧常态化开展项目路演。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高质量发展的滚滚大潮中,沈阳向新而行、向强而战,勠力同心、攻坚克难,以实干推动发展,以创新加速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乘势笃行推动高质量发展。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牢记殷殷嘱托,矢志创新突破。

2024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辉煌时刻。2024年,沈阳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锚定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总目标,围绕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具有沈阳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奏响创新突破、高质量发展交响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新篇章。

数说

创新沈阳

沈阳是全国15个科技创新策源地之一。位列2024年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61名,连续3年跃升29个位次。

11个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位居东北地区首位。

拥有科技型企业达到24477家,包括高新技术企业5092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2221家,科技型企业新增数量及总量持续保持东北地区第一。

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710个。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25沈阳模式”下已攻克215个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及专利、标准等290项。

人工智能算力规模达到400P,年底前将达到600P。

改革攻坚 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已是全体沈阳人的共识,为沈阳市科技创新不断推向深入打牢基础。

北方重工隧道工程技术公司与东北大学联合攻关,研制的井工钾盐矿高效全断面掘采装备突破了国际同类设备“卡脖子”问题,填补了国内空白。企业专业总师陈琴亮介绍,从2023年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至今,科研团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攻克了固体钾盐矿开采工艺技术、整机结构设计技术、切割装置截齿设计制造技术、切割减速机设计制造技术、钾盐矿除尘技术等“卡脖子”问题,研制的井工钾盐矿高效全断面掘采装备产能达到传统掘采设备的3至5倍,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开发钾盐矿资源,生产农用钾肥,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他们急需成本低、性能优、技术自主可控的掘采装备。我们研制的装备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将极大助力我国企业提升钾肥产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陈琴亮说。

沈阳市以科技体制改革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破解“卡脖子”问题“卡点”定位不精准、项目形成机制不科学等难点堵点问题,立足“国家所需、沈阳所能”,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25沈阳模式”。已组织实施123个攻关专项,攻克215个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及专利、标准等290项。

今年以来,辽宁材料实验室与国家电投中国重燃共建氢燃机关键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打造辽宁材料实验室格莱特国际研究中心,与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个颠覆性研究所全面发力,启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德国科学院院士、“纳米材料之父”格莱特教授为代表的顶尖学者全职加盟,辽宁材料实验室在建设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征程中行稳致远。辽宁辽河实验室已启动17个自主科研项目。在液压人形机器人领域全面布局,攻克了人体下肢运动模拟技术、多关节高度集成技术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人形机器人落地行走,相关产品未来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行业。开展水导激光加工工艺基础理论与装备研究,完成水导激光加工设备批量交付。太行实验室辽宁研究中心累计承接太行实验室科研项目11项。

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技术供给不足,高水平创新成果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回避的难题。沈阳重塑从原创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主动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高水平建设辽宁实验室、太行实验室辽宁研究中心,构建解决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平台建设体系,培育打造技术创新策源核心支撑载体。同时,依托技术创新策源载体开展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促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沈阳市在聚焦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和产业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造高品质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改革创新,一项项改革成果润物无声、百川归海,集聚强大创新动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科学布局 科创空间载体培育新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培育产业园区,加强对口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在沈阳,经过高水平谋划、高品质打造、高效率运行,“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正释放巨大的创新动力。

7月1日,浑南科技城核心启动区正式开园,智慧之云、科学家工作坊等一批科创空间交付运营。浑南科技城围绕“科技创新策源地、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新质生产力发展示范区”核心定位,大力发展六大主导产业,开展了十大专项行动,正在打造属于沈阳、属于辽宁、属于中国的科创特区。沈北科教融合园实施创新空间布局、创新平台提质、创新生态优化、创新人才引育和创新机制完善“五大攻坚战”。按照“多校一园”“一校一园”“一校多园”模式建设大学科技园,一大批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入驻,切实把沈北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沈阳高新区、沈阳经开区、沈阳辉山经开区瞄准定位、稳步前进,37个科创组团个性化发展、星光熠熠。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沈阳市数以万计的创新创业者和科技型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正在沈阳市科创空间承载区中忘我奋斗,推动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

沈阳工程学院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了清洁燃烧与储能技术中试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打造了技术创新、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三大核心平台。总经理孙勇介绍,科技园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23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20余家,转化高校专利技术50余项,促成40余项科技成果在能源电力企业推广应用,直接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

沈阳嘉越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是沈阳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的典型代表。企业是国内首批专业从事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技术研究、预测系统开发与预测服务的企业,相关技术和产品填补了我国新能源领域技术空白。企业人资综合部经理刘葳介绍,企业2023年营收超过1亿元,2024年将实现20%的增长。同时,企业建设了新型研发机构,与沈阳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合作,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沈阳大力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大力建设科技园区,大力支持创新载体建设,为培育科技型企业、壮大发展新动能提供了物理空间支持,同时也尝到以科创空间、创新载体助力科技创新的甜头儿。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双创载体262家,在孵企业和团队超过1.3万家,集聚创新创业者6.2万人。备案大学科技园29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66家。全市科技型企业总数达到24477家,持续保持东北地区首位。实现登记技术合同7708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409.36亿元,同比增长42.72%。

自主创新 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

8月17日,沈鼓集团研制的世界首台套、全球最大规模水平剖分式离心压缩机组正式下线,我国液态空气储能关键设备领域实现新突破。今年以来,沈鼓集团围绕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实施高端化转型升级,加快推动“卡脖子”技术攻关和重大装备研制。用数字化赋能企业研发设计、运营管理、生产制造、用户服务全流程,全部核心车间完成数字化改造升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研发清洁能源领域核心装备。中标世界最大的180万吨/年乙烯三机、250兆瓦储能压缩机组等重大项目,在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装备创新支撑国家能源化工行业发展上不懈前行。

沈阳新松在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协作机器人、智能清洁机器人等领域以科技创新求突破,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2024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沈阳新松的“机器人+AI”系列创新应用成果惊艳亮相。通过AI大模型,沈阳新松研制的机器人拥有了“最强大脑”,实现了AI技术加持下的“耳、脑、眼、手”高效协同,可以在更多领域大显身手。

通用五坐标加工中心项目是沈阳机床面向以航空发动机机匣类、航空舱体类等零件为主要对象,满足在单台数控机床上实现铣削、车削、钻削、镗削等复合高效精密加工需求的创新产品。该产品掌握和突破了此类高性能复合机床设计、分析、制造和综合性能检测等关键技术,主要技术参数、可靠性与精度稳定性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沈阳机床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一年来,沈阳高校、院所、企业用创新破题,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百花齐放、硕果累累。一个个“大国重器”在此问世,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应用在国家重大工程、重点型号上。一句话,为国家所需,尽沈阳所能,沈阳正在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砥砺奋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瞄准未来 新赛道新产业增强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竞逐新赛道,打造新引擎。沈阳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上谋篇布局,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低空经济创新研究中心,举办了沈阳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和中国航空学会首届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习班,不断强化在未来产业尤其是低空经济领域的布局,推动沈阳未来产业驶上发展快车道。副院长程凯文介绍,产研院通过创办沈阳低空经济创新研究公司,构建沈阳航空和低空产业发展生态链,多渠道、多主体推动沈阳低空经济产业化落地。聚集和培育了与低空经济有直接关联或者潜在关联的各类科技项目9项,储备新项目6项,覆盖了相关系统、零部件、材料、服务等领域。

沈阳航燃科技有限公司是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直接入股企业,他们瞄准低空经济空白领域,新厂区二期将在低空飞行航空器发动机整机和关键零部件检验检测服务上发力。企业副总经理姚晶认为,无人机等低空飞行航空器的发动机生产企业在产品测试方面有着很大的需求,该企业也具备相关测试能力,为企业拓展业务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打下基础。

高质量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试验区建设,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加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是沈阳坚定不移的发展战略。沈阳已形成“一核、两翼、多区域”新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格局,聚焦智能芯片、智能图像、智能语音、智能终端4个核心产业方向攻关新技术,培育新企业。目前已累计实施关键技术攻关50余项,突破关键技术70余项。全市拥有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167家,各级各类创新平台101个。

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获批国家首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算力规模达到300P,并已启动(三期)扩容建设。正在建设当中的沈阳智能计算中心规划算力规模500P,一期建设算力208P。全市人工智能算力达到400P,年底前将达到600P,持续领跑东北地区。通过建设辽宁省大模型产业孵化平台、沈阳市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孵化平台等工程示范平台,已孵化行业解决方案154个。部署“沈阳·太一”“智者·乐行”本地原生大模型2个,部署青阙大模型、安心大模型等开源基础大模型11个。

东软集团是沈阳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先锋,主动开启“人工智能+”新赛道。他们积极推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战略,将AI、数据要素作为新战略重点,聚焦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等业务领域,打造业务智能化、数据价值化、服务化和生态化的解决方案。上半年财报显示,东软集团营业收入、净利润、主营业务净利润、毛利率等指标全面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瞪羚、独角兽企业兴起的沃土。市科技局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制定《沈阳市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计划》,组建东北地区首个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召开联盟成立仪式暨京沈科技企业合作交流大会,营造独角兽群栖生态场。建立独角兽企业首席服务官制度,实行“一企一策一专班”,在技术研发、资本对接、人才招引、项目建设等方面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不断壮大高成长,硬科技企业集群,累计培育独角兽和潜在、种子独角兽企业9家。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 王勇摄


编辑:xw08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沈阳网官方微信(sydcomcn)